Quantcast
Channel: 燕之语(栖息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

记忆里的榆皮饸饹

$
0
0

              谢谢《持卷吟香 》圈子,谢谢管理推荐,谢谢梦若兮老师

    

     一日,到超市购物,走到杂粮区想买一些小米、薏米仁之类的杂粮,挑选间,看到其中一个木桶里盛着一种淡咖啡色的面粉,恍若熟悉间看标签上写着“榆皮面”,一股久违的亲切感漫过记忆的隧道,记忆深处的一种家乡的面食“榆皮饸饹”在眼前鲜活起来。 
    
榆皮面,顾名思义,就是榆树的皮碾成的面粉,“榆皮饸饹(yu pi he le)”当然就是把榆皮面掺杂在其他面粉中经过饸饹床压出来的一种面食,这种面食虽然现在家乡各家的餐桌上已很少见了,不过却是童年时期我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面食。
    家乡地处上党盆地腹地,记忆里的那个村子平静而祥和,虽然乡亲们并不富裕,饭食上也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单调,但是那种生活在我的记忆里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邻里间的淳朴,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是我最怀念的。在单调的饭食中,榆皮饸饹算得上是一顿好饭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土地上盛产玉米,因此儿时的记忆里,玉米做成的食物较多,玉米面疙瘩、玉米面糊糊、玉面(玉米面和其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面条),然后就是记忆里的榆皮饸饹了,听母亲说,玉米面的粘性不强,因此人们都习惯在玉米面里加一些其他的面粉或作料以增强它的粘合度制作成各种面食食用,榆皮面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榆皮饸饹的比例大概是一斤玉米面加二两的榆皮面再稍加一些小粉。
    母亲说,以前的榆皮面买的较多,但不好吃,还是自己碾的好,将早春或者往年深秋从榆树上揭下的榆树皮晾干,到碾盘上磨成细面。提到碾盘,眼前不由得出现了儿时记忆里村庄上那仅存的一个碾盘,是一种手动或借助牲畜转动的一种磨粮食的工具,那时,大人们已很少使用了,一个圆圆的石盘,中间有一个圆柱形的石磙,石磙上有一个把手,人们碾粮食的时候,人握住那个把手或把牲畜拴在把手上蒙住眼睛让其拉着石磙慢慢转动。在石磙和石盘的强大压力下,粮食碾的又均匀又细致,只是劳动强度很大,费力又费时。后来有了机器磨粮食,碾盘就从很少用到不用直至消失。榆皮面就是这样碾成的。
    榆皮饸饹一般是夏季吃得比较多,是用一种专门压饸饹的叫饸饹床的工具压出的,儿时记忆里的饸饹床是木制的,不像现在有手拧的,有铁质的,有不锈钢的,有塑料的,家家都有。那时并不是家家都有的,不过邻里间都是互相借着用,并不计较,有时一天中午竟能好几家同时用,一家用完一家再用。
    大热的中午,把压出的外观细细滑滑像粉条一样的园面条似的榆皮饸饹,放在凉水里过两三遍,然后浇上晾凉的卤子,虽然那时的蔬菜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但是简单的豆角、青椒、豆芽、西红柿切成丁做成的卤,虽简单但醇香,再拌上醋汁蒜末,吃到口里爽滑清凉,在炎炎的夏日阳光毒辣的中午,也不会让人汗流浃背。因榆皮面性寒,母亲说:“按中医的说法,胃寒的人少吃。”也许这就是儿时记忆里夏季常吃的缘故吧。
    那时,榆皮饸饹还是待亲接客的好食品,记得阴历八月,我们那个村庄有个集会,一般都是三五天,除了唱大戏之外,就是主街道两边支架搭棚,出售商品和食品,在当地算得上一个很大的集会了。十里八村的的乡亲生活上的必需品大部分都要在那个集上购买,尤其是有人家准备婚嫁的更要到集上去。于是,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待客的准备,记得快集会的前十几天,母亲就要准备了,不亚于春节,扫房子、擦玻璃、洗算被褥,准备食物。那时的亲情观念是特强的,母亲的的娘家是个大家族,亲戚特别多,母亲笑呵呵忙碌着,平常大家都很忙没有什么时间见面,赶集时,一边可以享受赶集的热闹和购物的需求,还可以享受走亲访友的快乐。集会正式的第一天早晨起来,母亲就要和很多的榆皮饸饹面,然后压出过水后,放在竹制的簸箩里晾好,就等亲戚赶集后到家里吃,榆皮饸饹的味道虽然很久远了,但是亲戚们端着碗浇上卤子的的榆皮饸饹一边吃一边和母亲闲絮的欢声笑语好像还在耳边萦绕,那样的场景,那样的画面亲切的如同永不消失的一副图画定格在了记忆深处。
    随着农村改革,土地承包,八十年代后农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饭桌上的食物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玉米面就很少吃了,面食人们也只吃白面了,于是榆皮饸饹就在人们的饭桌上慢慢的消失了,更别说赶集招待客人了。赶集时待客的饭食已成了人们在集市上买的一些油条、油糕之类的食品,或是各家准备的白面条或白面饸饹。之后,交通越来越发达,商品也越来越丰富,一般平日里需要的物品随时都能购到,根本不需要再急着赶集了,慢慢的那一簸箩一簸箩榆皮饸饹的温馨画面就永不在出现了。
    曾好奇,为什么这种面食叫饸饹(he le)呢,于是带着疑问查阅资料,看到一篇资料中介绍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庭。一天,康熙查寻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这样“饸饹”就在民间流传开来。虽然不知是否准确,这也算是一种解释吧,也算了了我心中的疑惑。
    无论“饸饹“怎样而来,不过榆皮饸饹在童年的记忆里单调的食品中曾带给自己很多的美好回忆,这就足够。
    在碾盘、木质饸饹床已成为历史,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永久定格在记忆里的同时,欣慰的是,现在人们越来提倡回归自然,提倡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粗粮馆悄然而生以及又有榆皮面而卖,我想榆皮饸饹肯定又会出现在家乡各家饭桌上的,一定会成为家乡众多五花八门的面食里一道亮丽的 “风景”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0

Trending Articles